生活服务

发布日期:2024-08-29 06:10    点击次数:140

美工 邢台原沙河县城关中学的前世今生

《河北省千年历史文化名镇·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系列

邢台原沙河县城关中学的前世今生

作者:胡顺安

微信公号shunanhu

图片

  沙河县城关中学,简称城中,原位于河北省千年历史文化名镇--沙河县老城北街中段偏东的龙王庙旧址,也是在龙王庙框架基础上向东扩建而成的。其前身是原沙河县城里小学(先后在胡家大院建筑群被征作农机局站院内等处),后有原北街小学(在胡家大院建筑群被征作武装部的院内)和原沙河县城关公社农业中学(游学于北关武庙及多处民宅)并入,最终组建了沙河县城关中学。

城关中学也算是我初中曾经短暂借读的母校。少时我从外祖父家回来,在(父亲1971年平反后补发工资购买的)胡家巷口居住,到城关中学初中十七班临时借读一周左右,就转回曹庄联中了。我对城关中学的早期记忆是模糊和片段性的。

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走访调查,并参阅部分官方资料,城关中学的成立可谓是源出多门,经历曲折。其背景和发展历史概况如下:

1945年前,沙河城本地的基础教育,主要依靠沙河县文庙儒学宫和明清时期遗留的襄南书院及在此基础上组成的沙河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县立第四高级小学和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承担,还有少数开明人士举办的义学等,以传统文化启蒙和现代小学教育为主。

1945年秋,沙河县城解放,因国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难于满足国家建设需要,政府将域内所有可用的寺庙、宗祠、教堂和个别公房,甚至少数富户人家的民宅临时征作学堂(尚不足称学校),组织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识字班、夜校等,年龄不拘,人数不定,学期不限。大部分授课内容和档次,集中在启蒙识字,基础珠算等方面,间或教授系统的小学文化课教育,一到三年级,为初始年级小学教育,唤作初小;四至六年级,为高年级小学教育,叫作高小。那个年代能接受高小教育的人非常稀少,沙河县现代意义上的初中教育尚未开启。

1946年,沙河县政府在沙河城北街被肢解后的胡家大院建筑群中北段套院(今扫帚街北)一个院落里临时创建北街初级小学,一个班,没有排序,与沙河县城的其他县立小学同期并存。后者主要面向全县招收优秀学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1950-1951年,中共沙河县政府决定在沙河城北街龙王庙创办城关高级小学,也叫城关小学或城里小学,一个班,暂定六年制,无序号。

北街初级小学和城关高级小学,主要招收沙河城南街、北街、北关、刘胡庄的适龄学童,适当兼顾周边村落的学生。随着学生增多,分作甲乙两个班。

1952年,因校舍扩建(为时兴的仿苏式建筑),城关小学迁到城里北街东北角的农机局(早期属于胡家大院建筑群第五进套院的东北部)继续施教,随后与北街小学合并到一起办学授课,称之北街完全小学或城关小学、城里小学,招生范围不变。当时南街、北关、刘胡庄都没有独立的小学。

1951-1952年,沙河县政府教育科长魏书元兼职城关片区学校总负责人,刘士尊为北街完全小学校长。

1953-1954年,沙河中学教研组长胡孟庭调任北街小学校长,后由王艺林、李景荣继任。

1955-1956年,城里小学部分班级迁回原北街龙王庙两庑和南屋卷棚(因屋顶前后相连处成弧线形的曲面而名)授课,部分班级仍散落在北街民宅就读。校长和教师均在大殿办公,校长在大殿进门通道连廊东侧小屋,主任在西侧小屋,教师在大殿正堂,后拆除小屋,整个大殿改成教室。

 

图片

  

学校在南端增建两栋仿苏式蓝砖瓦房校舍(一度临时借作邮电局收发室)。李景荣担纲城关片区学校负责人,张士栋为北街完全小学(即城里小学)校长。

 1958年8月,中共沙河县委作出《关于建立红专学校的决定》。9月,城关公社在北关武庙(民间唤作关帝庙、关爷庙)建起红专学校。12月,红专学校更名为“城关农业中学”,俗称农中,主要招收沙河城北街、北关、南街及附近包括三赵庄、十里铺、端庄、张庄、韩庄等村未直接升入沙河中学的学生,自愿参加中学课程学习(后有少数转入沙河中学就读)。初期每届单轨,后扩到双轨,分别称中一、中二、中三,由北街完全小学(即城里小学)陆续派遣教师王荣生等到此兼职任教。

 

图片

  1959-1961年,邢台县与沙河县合并,城里小学改名邢台县沙河城里小学,也叫邢台县沙河城北街完全小学(包括夜校),附属三年制的农中一个班,约四十人。城关公社农中的名誉校长由时任公社书记周学顺兼任,霍凤林为执行校长,鲁栓芳是教导主任。小学六年制,双轨,每班40人左右,后由贾广岐、鲁栓芳担任学校负责人临时过渡。

图片

图片

         

1961年,城关公社农中的原有学生毕业后,因社会经济困难和其他原因,暂时停办。

  是年,邢台县与沙河县恢复旧制,“邢台县沙河城里小学”回归原名沙河县城里小学。张士栋接替校长,许振岐是教务主任。当时教员以外地人居多,且多系师范科班出身,如广宗县霍锡庚(时人为简便,锡也写西。其祖籍董里集先属巨鹿,后归广宗),南和县王俊芳,巨鹿县张运河,曲周县张志河,等等,均系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教学严谨,老黄牛式的好老师,其中王俊芳,胡道凤,魏晓湖(女)知名度较高。

城关片学区负责人兼城里小学校长张士栋,主任许振岐,一直持续到1963年“四清运动”,张士栋调走,王俊芳继任,之后苏培基接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城里小学更名东风小学。1967-1968期间一度恢复北关农中,每届一个班,重新命名,招生工作时断时续,人数不定,授课地点多变,极不规范,后被并入沙河城北街龙王庙的城里小学。小学和农中在同一校园,属同一个校长管理,张仁增担任过渡校长。

因生源日增,学校决定向东扩建校舍,合并组建城关中学的正统前身“东风小学附属初中”,也叫北街小学附中或城里小学附中,城里小学的毕业生直升就读,双轨,每班四十人左右,三年制。与原少数“农中”学生同期上课,农中和附中并存。小学在校生全部毕业后,停办小学教育,小学归各村自办。

图片

多名曾在城里小学(包括附中)和农中任教或就读的老人说,1957到1968年,其中1957年(反右)、1960年(经济困难)、1963年(四清运动和洪涝)、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是社会运动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段,群众生活难以为继,农中和小学教育的招生与教学工作遭受严重冲击,时断时续,人数不定,地点多变。日常教学坚持长则半年,短则两三个月,极不规范,后因故教学地点也漂泊于多处民宅。因此,许多人对这一段时间的农中记忆淡薄模糊,甚至认为农中早已消失,荡然无存。

1968年,毛泽东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外包美工沙河县的小学变成五年制,初高中均由之前的三年制改为两年制。此时中小学仍合并办学。学生串联、游行,学校教育时断时续,极不规范。

1969-1970年,城关公社片的农中3-5班在北关或北街民宅坚持游学,6-8班则在北街龙王庙的东风学校。城关片学区校长为霍西庚,东风学校校长是武凤林。恰逢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盛期,为响应号召和方便民兵训练,城关中学将教学单位的“班”改编成民兵预备役训练单位的“排”,一个班就是一个排。这种称呼从1969年延续到1972年上半年,下半年其他毕业班级就恢复原名“班”的叫法。

 1971年,申继臣(臣也写作辰)担任东风学校校长,东风小学和附中正式更名城关中学,变作三或四轨,仍为两年制,全面招收城关公社辖区的适龄初中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75年,城关学区负责人是霍西庚,路克风为城关中学校长。

1976年春,根据政策,作为公社自办的城关中学开始扩办高中,时称戴帽(不具备条件而拔高)高中。城关中学变作初、高中并存的乡镇级完全中学。城关中学初中毕业生兼可直升本校高中,也可考取沙河中学(全县最高和最佳学府)。城关中学的戴帽高中第一届招收三个班,两年制。霍西庚为学区校长,李庆学是城关中学校长(后调沙河中学)。

 1977年初,城关中学先后由杨振安、赵延琪临时负责过渡。城关中学民办教师赵延琪、赵素芹、邵宗红和刘鸣参加1977年12月份的高考被招录。赵延琪缘此离职,城关中学改由高英周、牛云巧主政,后为张凤林接替。

1978年,城关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被录取的有:张从军(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霍海燕(河北大学),王宪军(河北化工学校),高素萍(邢台师范学校),张会平和穆剑玲于次年高考被录取。城关中学戴帽高中教育持续到第三届即止,完成了弥补上世纪高中教育扩张期资源不足的使命。

1960-1980年代,城关中学门口是凹八字形敞开状,对开木头大门,上有拱券铁框门楣,弧顶镶嵌毛泽东头像。外侧八字斜墙上红底黄字。1958-1970年代初,书写内容为:(西)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东)教育应由工人阶级领导,贫下中农管理,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1970年代中期,门口两侧内容改作:(西)团结紧张,(东)严肃活泼。

进门西侧平房作门卫室等,东侧平房有器材室、铁匠棚等,甬道南端是一堵高大影壁墙,顶端横额写着“毛主席万岁”,下面内容是毛泽东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题词,也曾邀请县文化馆高从周先生手绘巨幅油画“毛泽东在北戴河”。

 

图片

  

城关中学坐北面南,校园庞大,由东西新旧校区两大板块组成,东西宽约一百五十米左右,南北长百余米。东边为新建初中教学区。新区中间有甬道,两侧先是小平房教室,后为改建的红砖瓦房教室,计三四排。北端平房系教师办公兼宿舍和教师食堂。东部围墙里是公厕。

西边原系龙王庙旧址。北端的大殿到卷棚是小学园区。中段的五间蓝砖瓦房,三明两暗,抱柱出厦,原系住持卧室,后改做校长办公居住两用和小会议室(校长挪到前厢房)。前侧厢房作教务、总务等处室。门前有教师自种自给的蔬菜园。最南边是1950年代建造的仿苏风格的蓝砖瓦房,1970年代用作师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等。

1996年,城关中学南迁至沙河中学旧址。

长期以来,城关中学区位优势明显,教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强大,因而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先后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如段小勇,赵增祥,李英彬,张秀山,张从军,赵延军,胡彦敏,胡竹寅,霍海燕,王宪军等,枚不胜举。

图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关中学在龙王庙存在的几十年,与沙河中学南北相辅,并驾齐驱,完美支撑了整个沙河城的中学教育框架,为沙河城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霍西庚先生夫妇作为外地人,不但把宝贵青春贡献给了沙河城教育,且长期扎根服务于城关学区基层,给师生几代人留下深刻印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1年,城关中学划归邢台经济开发区代管,改名沙河城镇中学。城关中学的名字成为了历史符号。2021年,沙河城镇中学划属思源教育集团管辖,现是邢台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直属学校。

图片

  

近年来,沙河城镇中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局限于学校基础设施和设备的不足与落后,迟迟未能获得良好发展,与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诉求,相差甚远。

其实,早在2015年12月,原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原邢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段小勇先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顺应群众呼声和诉求,经过考察与研究,依据国家政策,筹资创建了经开区主区的基础教育龙头--思源学校,并计划提升辖区包括沙河城镇中学在内的基础设施,当年邢台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十大惠民建设工程。后因人员调整,沙河城镇中学的规划与建设未能如期顺利推进和按照原计划完成,导致大批学生无校可读,流失严重。2016年至2021年,沙河城镇中学被迫迁到南街小学办学,活动空间逼仄,办公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短缺,无法做教学实验,群众反映强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京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青报等多家全国主流媒体署名社评,省政府派员前来督察,开发区只好重启沙河城镇中学教学楼修建项目。但因未按照原有规划落实到位,致使沙河城镇中学的教育教学空间和条件仍然存在严重短板,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当地教育的长足发展。

为此,许多人士呼吁,希望中共邢台市委和邢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能高度重视,倾听民声,关心民生,尽早完成沙河城镇中学原规划设计方案的建设,切实解决地方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群众的正当诉求。

注:感谢良师益友王荣生、赵增祥、李景森、高清书、高清海、赵素英、潘丽萍、张从军、张秀山、霍世忠等诸多先生在本文形成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指导,尤其感谢年越八旬的王荣生、牛云巧、赵增祥、高清书等先生的鼎力相助并提供珍贵照片资料。

因时间跨度大,社会变革多,每个人经历的人和事有所不同,或记忆不准等,外加成稿仓促,水平所限,拙文难免出现各种遗漏或谬误,敬请理解和斧正,也诚望提供更多详实信息,以备修订补正,至为感谢。

2024年7月6日初稿于故乡沙河城陋室

关注微信公号shunanhu ,阅读更多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广州1688兼职美工网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23-2024 鄂ICP备2023020028号-1 武汉承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